聯系我們
公司: 江蘇云馳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516-81365666
郵箱:liuqiang@jsyunchi.com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內容:
時間:2020-01-03已閱讀過: 19次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做好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要牢 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糧食連年高位增產,實現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質的飛躍;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 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完全 正確的,億萬農民是衷心擁護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必須加快破解各種難題。一方面,加快 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成為全黨共識,為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 快升級,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展開,為農業農 村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必須完成的歷史 任務;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在受國 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農業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 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不 松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十三五”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 展,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 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 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 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 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1、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 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 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將高 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 2、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 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優 化水資源空間格局,增加水環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加強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 區“五小水利”、田間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區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大力開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 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擴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范圍。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合理確定 農業水價,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完善用水權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 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 3、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領 先水平,力爭在農業重大基礎理論、前沿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 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能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 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研發高端農機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林業裝備現代化。大力推進“互聯網+” 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 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健全適應現代農業 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 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作用。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4、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大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 轉移轉化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機制。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 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推進海南、甘肅、四川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企業育種創新主體地位,加 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優異畜禽新品種。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貫徹落實種子法,全面推進依 法治種。加大種子打假護權力度。 5、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 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 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適應新型農業 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需要,允許將集中連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按規定用于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改革試點。積極 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 規模化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工商資本 租賃農地準入、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6、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 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 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 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 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 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7、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 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 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 局,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 展。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經濟。 8、統籌用好國際國內 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統籌農產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 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 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推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 經貿關系。健全貿易救濟和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強化邊境管理,深入開展綜合治理,打擊農產品走私。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 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9、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堅持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 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 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 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加快改造鹽堿地。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 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地下水監測,開展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 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 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基本形成改善農業環境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確保農業生態環 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治理明顯見到成效。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 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1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 8億畝。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 退耕還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加強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復墾利用。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三北、長 江、珠江、沿海防護林體系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完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嚴格實行休漁禁漁制度,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 護補償試點。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12、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 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創 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加快 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 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實施食品安全創新工程。加強基層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培育職業化檢查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日常檢查。加快推進病 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規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強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強化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防控和邊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檢驗檢疫 能力建設,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 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13、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 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促進主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深加工,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的技術裝備,支持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提升,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 標準作用,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勝劣汰。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14、加強農產品流通設 施和市場建設。健全統一開放、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搞活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網絡,加強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開展冷鏈標準化示范,實施特色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支持農 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行動。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加快 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 村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開展農村電商服務,支持地方和行業健全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 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力度。 15、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 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 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休閑旅游重點村進村 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旅游業合作社。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 目。加強鄉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存保護,發展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村莊和宜游宜養的森林景 區。依據各地具體條件,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振興中國傳 統手工藝計劃。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 鄉村旅游。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合理安排。 16、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 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 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為農戶提供貸 款擔保和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 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貼息、設立 基金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鞏固和完 善“合同幫農”機制,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合同示范文本、糾紛調處等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17、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健全農村基礎 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城鎮供水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加快 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發展綠色小水電。加快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車,推動一定人口規模的自然 村通公路。創造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加快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逐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發展農村規模化沼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 力度,統籌搞好農房抗震改造,通過貸款貼息、集中建設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決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研究出臺創新農村基 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政策意見。 18、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 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并舉,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改 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寄宿條件,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 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 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補充渠道,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辦好農村特殊教育。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適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個人繳費和受益水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引導參保 人員選擇較高檔次繳費。改進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 系。建立健全農村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在財產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參與等方面的合 法權益,讓女性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財產性收入、金融資源。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殯葬改革,依法管 理、改進服務。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整合。全面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項目。在農村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 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項目,發揮基層文化公共設施整體效應。 19、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科學編 制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提升民居設計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以獎促治政策,擴大連片整治范圍。實施農村 生活垃圾治理5年專項行動。采取城鎮管網延伸、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多種方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廁。全面啟動村莊綠化工程,開展生態鄉村建設,推 廣綠色建材,建設節能農房。開展農村宜居水環境建設,實施農村清潔河道行動,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作用,支持改 善村內公共設施和人居環境。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逐步把農村環境整治支出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性金融 機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鼓勵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模式。 20、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 系,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農民工規模,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和農村服務業,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加大對農村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各地設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基金,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實施力度,加強婦女技能培 訓,支持農村婦女發展家庭手工業。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 動。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 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 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 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 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21、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 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 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扛在肩上,各部門要步調一致、協同作戰、履職盡責,切實把民生項目、惠民政 策最大限度向貧困地區傾斜。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實行最嚴格的脫貧攻堅考核督查問責。 破解“三農”難題,必須堅持不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2、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市 場調控制度。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 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按照政策性 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的原則,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完善 吞吐調節機制。 23、健全農業農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 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加大專項建設基金對扶貧、水 利、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等“三農”領域重點項目和工程支持力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完善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辦法,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 籌,實施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和市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改進資金使用績效考核辦法。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 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產能提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2020年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正式建立 并開始運營。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將農墾系統納入國家農業支持和民生改善政策覆蓋范圍。研究 出臺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指導意見。 24、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 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進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提高治理水平和服 務能力。開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試點,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強化服務職能。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 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力度。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加 大中長期“三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 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擴大在農民合作社內部開展信用合作試點的范圍,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 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 款。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開展農產品期權試點。支持涉農企業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加大債券市場服務“三農”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 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雙層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消費者風險教育和保護。完善“三農”貸款統計,突出農戶貸 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 25、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 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支持地方發 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漁業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完善森林保險制度。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 押貸款和農戶信用保證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26、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 資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 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推進試點。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研究制定穩定和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 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適當 提高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抓緊出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管辦法。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將指標交易收益用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 件。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返還指標交易收益。研究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補充耕地由國家統籌的具 體辦法。加快編制村級土地利用規劃。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通過股權量化到戶,讓集體組織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制定促進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改革的稅收優惠政策。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 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進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強化政治和組織保障。 27、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氣力加快補齊農業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 板。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注重選派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 進省市縣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好“三農”戰略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點,順應農民新期盼,關心群眾訴求,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做好“三 農”工作本領。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進一步減少和下放涉農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三農”前瞻性、全局性、儲備性 政策研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實行差別化探索。對批準開展的農村改革試點,要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 動相關政策出臺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調查統計水平,扎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加快建立全球農業 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村產權保護、農業市場規范運行、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2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 的組織基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市縣鄉黨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問 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堅持開展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尤其是黨委書記,切實加強鄉鎮黨委思想、作風、能力建 設。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從嚴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認真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創新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 確保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待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 作。各級黨委特別是縣級黨委要切實履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責任,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農村基層,對責任不落實和不履 行監管職責的要嚴肅問責。著力轉變基層干部作風,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加大對農民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的監督審查力度,重點查處土地征收、涉農資金、扶貧 開發、“三資”管理等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等侵犯農民群眾權益的問題。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工作。 29、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 制。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提出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依法開展村民自治實踐,探索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深化農 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 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發揮好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深入開展涉農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推進縣鄉村三 級綜治中心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黃賭毒、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依法打擊擾亂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危害農民生 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 30、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培育和弘 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農民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加強誠信教育,倡導契約精神、科學精神,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深入 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廣泛宣傳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弘揚 優秀傳統文化,抓好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貢獻!
cache
Processed in 0.010249 Second.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人妻少妇无码专视频在线|
国产大片内射1区2区|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